手机看新闻
[摘要] 地类核查作为自然资源管理的核心基础性业务,直接关联国土空间规划实施、建设用地审批、耕地保护等关键工作。
地类核查作为自然资源管理的核心基础性业务,直接关联国土空间规划实施、建设用地审批、耕地保护等关键工作。近年来,市自然资源局抢抓数字化转型机遇,以技术创新为突破口,对地类核查业务进行了全方位智能化改造,创造性地构建“可视化交互+智能规则引擎+闭环质检”的智能化、标准化、高效化核查技术体系,将核查方式从“人工研判”转向“智能判定”,不仅实现“一键导入、自动核查、即时输出”的智能化操作,更将平均办理实效提升99%,人工干预减少90%,推动地类核查迈入“一键智办”新时代。
一、智能带图收件,实现“一图通览”
新体系创造性地实现“带图收件”功能,将业务办理与空间位置精准关联。按照地类核查业务按应用场景及追溯核查年份要求不同,系统支持常规非追溯核查、常规追溯核查、省用地报批地类核查(追溯)、确权地类核查(非追溯)、违法查处地类核查(非追溯)五大类业务场景的智能识别和自动匹配。在业务人员办理起件时,实现了带图收件,业务材料与空间位置匹配,精准落图,范围线与地类数据一目了然,自动生成合规性报告,效率显著提高,可视化操作不仅降低使用门槛,更让核查过程直观透明。
▲地类核查示意图
二、动态规则配置,实现“一表联动”
面对跨越二十余年的多套地类体系并存难题和核查规则复杂痛点问题,创造性开发了“统一配置表”管理机制,并融合多时相数据,建立“分类编码-追溯规则-平差算法”映射矩阵,将旧分类(1999年)、新分类(2003-2008年)、二调(2009-2018年)、三调(2019年至今)四大地类体系及其对应的追溯规则、平差标签、归类标签等要素有机整合,统一纳入一张配置表管理。
当政策调整,需要变动核地类规则,运维人员只需修改配置表参数,系统就能在数小时内完成全库迭代更新,彻底改变了以往动辄需要半个月的运维周期而导致人工手动核查的情况。这一创新不仅大幅提升了管理效率,更确保了核查标准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为业务办理提供了坚实保障。
▲配置一览表
三、智能核查分析,实现“一键生成”
系统根据五大不同业务场景定制化开发了智能核查流程,实现了自动提取分析结果、自动填写表单、自动出具详查图等“三自动”功能。在成果输出方面,系统能够自动生成标准化表单、详查图、核查报告、还原报告及矢量数据等完整成果包,且各成果相互动态关联和核查验证。地类核查从“专业技术人员操作专业软件”专业模式升级为“自动核查、一键输出”智能模式,还实现了表单数据与空间图形联动查看,快速定位地块位置、分布等信息,在某违法用地查处案例中,系统仅用3分钟就完成了1999-2020年的地类变化追溯,效率较人工方式提升数十倍。针对大型建设项目,系统创新开发了详查图智能分幅功能,可自动将大面积核查区域分割为标准分幅。同时降低了操作门槛,最大限度防控人工干预,确保数据一致性、准确性,数值精度、模板格式统一规范,提升了核查结果的使用效率。
▲地类核算自动追溯效果图
四、闭环质量管控,实现“一链精准”
为确保核查结果的准确性,系统创新引入“标准件闭环质检机制”,实现了程序监控、自动预警和结果复算比对等功能,该机制将传统依赖人工复核升级为“机器自动质检+人工抽检”的闭环双保险模式,极大保障了核查结果的准确性和程序的可靠性。
▲标准件闭环质检机制
此次地类核查智能化改造,是市自然资源局自然资源管理数字化转型的生动实践,实现了从“被动应对”到“主动智治”的转变,核查流程从“人工跑”到“数据跑”转变。通过业务流程标准化、统一配置动态化、质量管控智能化,实现政策调整及时响应、核查结果精准可靠、业务办理高效便捷等目标,为国土空间规划实施、建设用地精准审批、耕地保护目标落实、违法用地查处等关键业务提供了更坚实、高效、准确的数据支撑,也为全省自然资源系统数字化转型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中山样板”。智能核查,降低了业务人员的操作门槛,节省人力物力成本,也为下一步基层管理事权下放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撑。
未来,市自然资源局将持续深化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应用,推动地类核查向更智能、更精准的方向发展,用科技力量精准守护好每一寸土地资源,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筑牢资源根基。
回复还可以输入100字